*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期配宝
基于最新研究的全面解析与科学预防策略
撰文 | 王昆教授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肺癌是全球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在女性中,其发病率近年来显著上升。尽管女性吸烟率较低(中国女性吸烟率2.4%),但肺癌仍是中国女性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这一现象表明,除吸烟外,多种因素共同推动了女性肺癌的高发。
本文基于最新研究数据,系统分析女性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主动/被动吸烟、PM2.5、室内污染、遗传易感性、雌激素作用及饮食等,并提供具体流行病学数据支持。
流行病学现状:女性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呈现年轻化趋势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22年GLOBOCAN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女性肺癌新发病例91.6万例,其中腺癌占比约58%(53.1万例),肺腺癌在女性中持续上升,而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登记年报2022》:中国女性肺癌发病率为 47.8/10万(城市52.1/10万,农村40.3/10万),死亡率28.6/10万。尽管男性肺癌发病率持续高于女性,但在过去30年中,男性肺癌发病率的下降速度是女性的2倍。有研究发现从2005年到2014年这10年,肺癌患者中男性比例从76%降到68%,女性患者比例则从23%增加到31%。虽然男性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于女性,但两性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中,年轻女性的肺癌发病率现在已超过年轻男性。
吸烟是女性肺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但中国女性吸烟率仅2.4%,而且东亚地区(如中国、韩国等)非吸烟女性肺癌比例为60%-80%,而欧美国家仅占15%-25%。目前的研究证实了全球女性肺癌约53%不能归因于吸烟,而中国女性肺癌患者中,这一比例达到了86%。凸显了东亚地区非吸烟相关因素的复杂性。
女性肺癌高发的七大诱因,全面解析
烟草暴露:主动与被动吸烟的双重威胁
(1)主动吸烟与女性肺癌
吸烟是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但女性吸烟者比男性更易罹患肺癌,吸烟女性患肺癌的风险是男性的1.2倍(OR=1.2, 95% CI:1.1-1.4)。其中女性吸烟者患肺腺癌的风险比男性高50%。 戒烟后肺癌风险下降速度较慢,小细胞肺癌的发病风险每年下降约14%,而腺癌仅下降6%,35岁前戒烟,可挽回9年预期寿命;55岁前戒烟可挽回5年。戒烟10-15年后,肺癌风险可降至接近不吸烟者水平。
(2)被动吸烟(二手烟)与女性肺癌
家庭二手烟是主要暴露源,在通风不良的室内,吸一支烟可使PM2.5浓度达500-1000μg/m3(WHO安全限值25μg/m3)。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的女性,肺癌风险增加24%(HR=1.24, 95% CI:1.12-1.38)。同时,二手烟中的某些致癌物浓度更高,如一氧化碳(高5倍)、苯(高4倍)、亚硝胺(高50倍),中国女性二手烟暴露导致肺癌的人群归因风险为18%。
环境与职业暴露:空气污染的隐形杀手
(1)室外污染
PM2.5与EGFR突变肺腺癌密切相关。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肺腺癌风险上升9%。在东亚地区(如中国),女性因长期暴露于高PM2.5环境且携带EGFR突变,肺腺癌风险1.65倍(OR=2.65, 95% CI:1.89-3.72)。Chen等报道2019年中国全人群归因PM2.5的肺癌死亡约6.7万例与PM2.5污染相关。
另外,职业暴露中的石棉、苯等职业致癌物风险仍需关注,因男性传统暴露减少,女性相对风险上升。还有目前新兴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纳米颗粒物的致癌潜力成为研究热点。
(2)中国北方雾霾与肺癌风险
北方燃煤取暖导致PM2.5污染更严重,北方PM2.5浓度比南方高30%-50%,肺癌死亡率相应增加20%。
(3)室内污染
氡气是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肺癌诱因,室内氡气(来自花岗岩、混凝土)占全球肺癌病例的3-14%(WHO 2021)。厨房油烟(风险提升1.28-2.19倍)、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苯系物等,均被证实可能与肺癌相关。
基因变异
一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对亚洲5510例非吸烟女性肺癌病例和4544名对照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了3个新的肺癌易感基因位点与非吸烟女性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分别为10q25.2、6q22.2 和 6p21.32。此外,还证实既往报道的5p15.33、3q28、17q24.3位点与非吸烟女性肺癌患者发病相关。
遗传易感性
(1)家族史使女性肺癌风险倍增,日本研究(10万人队列):有肺癌家族史的女性为男性的1.6倍(RR=2.65 vs 1.69),但未明确性别差异是否仅针对非吸烟者。
(2)台湾研究(14,000名不吸烟女性):台湾研究发现ROS1-DCBLD1融合基因,携带者肺癌风险增加1.5倍(HR=2.5, 95% CI:1.7-3.6)。若女性有肺癌家族史+二手烟暴露,肺癌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94倍。
(3)在中国开展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有肺癌家族史的非吸烟女性患肺癌的风险是无亲属患病女性的1.5倍。按发病亲属人数分析,与没有亲属患肺癌的非吸烟女性相比,有一名、两名、三名或更多亲属患肺癌的非吸烟女性其肺癌风险分别高出51%(HR:1.51,95%CI:1.29-1.76,P<0.001)、123%(HR:2.23期配宝,95%CI:1.57-3.15,P<0.001)和 143%(HR:2.43,95%CI:1.21-4.91,P = 0.013)。
雌激素的双刃剑效应
(1)雌激素促进肺癌细胞增殖
在非EGFR/ALK突变的非吸烟肺癌患者中,雌激素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可能促进肿瘤发展。最新研究发现,saracatinib可能成为靶向雌激素信号通路的潜在药物,目前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当患者长期处于雌激素高水平,但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激素水平骤降时,就容易导致肺癌进展,尤其是在肺癌本身携带EGFR突变的状态下。
另外, 激素替代疗法(HRT)使肺癌死亡风险增加41%(HR=1.41, 95% CI:1.12-1.78)。
心理与行为因素
(1)心理阴霾精神压力:长期压抑、C型性格(悲观、内向),女性因多重社会角色压力更显著,可能通过慢性炎症和免疫抑制间接促癌,使肺癌风险增加。
(2)饮食与生活方式
高脂饮食如红肉、加工食品摄入过多可能增加肺癌风险,煎炸产生的环胺类致癌物与肺癌相关,维生素C和E摄入不足是独立危险因素。而每日摄入≥400g蔬菜水果可降低风险。
争议性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被动吸烟,既往肺部疾病如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COPD)等,室内辐射(比如土壤和岩石、建筑材料、生活用水、天然气和煤的燃烧等产生的氡),油烟暴露和一级亲属肺癌家族史等与非吸烟女性肺癌存在相关性。
总的来说,这些因素近些年的变化都不大,只能显示出弱到中度的相关性,那么女性肺癌发病率的快速上升最大可能是由于CT的广泛应用,使肺癌的诊断率的大幅度提高。我们目前临床上肺结节手术的女性患者,数量约是男性的一倍。如果女性肺癌发病率的提高,主要是提前诊断带来的偏移,那么我们就不必过于恐慌。而CT发现的早期肺结节诊治在临床中的重要性,将来也会越来越高。
如何预防?基于循证医学的六大策略
1
烟草控制:从个体到环境
(1)戒烟干预:戒烟10年以上可使肺癌风险降低50%-70%,电子烟等替代品需谨慎评估。
(2)无烟环境:推动公共场所禁烟政策,减少家庭二手烟暴露。
2
空气净化:室内外综合治理
(1)室外防护:雾霾天佩戴N95口罩,减少户外活动;支持绿色能源政策以减少PM2.5排放。
(2)室内优化:使用高效抽油烟机(风量≥15m3/min),肺癌风险降低49%,减少煎炸烹饪,装修后检测甲醛/苯浓度,通风3-6个月。
3
基因筛查与早期诊断
(1)高危人群筛查:50岁以上、有家族史或职业暴露者,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LDCT),可降低死亡率20.3%。基于吸烟为主要指标的现行国际肺癌筛查高危人群标准可能不太适用于中国女性,目前尚无指南推荐对非吸烟女性等非高危人群进行常规肺癌筛查,主要源于对检查中CT辐射伤害以及过度诊断和治疗的担忧。
对于非高危人群的筛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等发表在《中国癌症杂志》上的综述文章提出了以下 2 个策略:
策略1:提前基线CT时间到30岁附近;
策略2:随访的间隔时间应更加延长:
建议第1次LDCT后,如果结果为阴性,则间隔时间将根据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而有所不同,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诊断前CT随访的次数和增加发现癌症进展的机会。对于50岁以下的人群,间隔时间可以延长到5~10年。但是对于50~60岁的人群,如果没有其他危险因素,则间隔时间为5年;如果存在至少一种其他危险因素,则间隔时间缩短至3 年。 如果在第1次LDCT检查时发现有结节,则该患者应进入另一个结节评估和诊疗过程。
(2)分子检测:EGFR等突变检测指导靶向治疗期配宝,提高生存率。
4
激素管理:权衡利弊
(1)慎用激素替代疗法:吸烟女性禁用联合激素治疗;非吸烟者需严格评估获益风险比。
(2)天然雌激素调节:增加大豆异黄酮等植物雌激素摄入,可能通过竞争性结合受体降低风险。
5
生活方式干预
(1)膳食调整:每日摄入≥400g蔬菜水果(如柑橘类、深色叶菜),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增加Omega-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
(2)运动与心理:每周规律运动者风险降低20%(Schmid D et al, IJERPH 2020)。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瑜伽);心理疏导或正念训练可降低压力相关炎症因子。
6
政策与公共卫生行动
(1)污染治理:推动工业减排、清洁能源,将PM2.5纳入肺癌防治核心指标。
(2)健康宣教:针对女性开展厨房安全、装修污染防控的社区教育项目。
小 结
最新研究提示,女性肺癌的防治需结合分子分型、环境暴露组学和心理社会学等多维度数据。例如,针对EGFR突变携带者开发PM2.5个体化暴露阈值,或利用AI预测遗传高风险人群。唯有通过科学认知、个体化干预和社会协同,才能遏制女性肺癌的上升趋势。
专家简介
王昆 教授
大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
安宁医共体肺科中心主任
昆明市肺结节肺癌诊治中心负责人
昆明市胸腔微创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医学技术中心负责人
昆明市卫健委百工程人才
2006-2007年华西医院胸心外科进修1年;
2014-201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胸外科访问学者1年,师从Joseph Shrager;
目前任欧美同学会云南分会理事,云南省医院协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肿瘤患者关爱工作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慈善总会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胸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委员,昆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云南省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委员。
2017年入选中国好大夫;
2022年获得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称号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成人烟草调查报告2020
[2]Sung H,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3: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23.
[3]Huang K, et al.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 and Lung Cancer Incidence in Never-Smokers: A Pooled Analysis of 7 Cohorts.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2023.
[4]Siegfried JM, et al. Estrogen Receptor Signaling in Lung Cancer: From Biology to Therapy. Cancer Research. 2022.
[5]Maedeh J. et al.(2024).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on coffe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lung cancer. Scientific Reports.
[6]周耀东,陈宗炜,陈海泉. 非高危人群的肺癌筛查策略 [J]. 中国癌症杂志, 2020, 30(10): 726-732
[7]Zhang SW, Sun KX, Zheng RS, Zeng HM, Wang SM, Chen R, Wei WQ, He J.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5[J].JNCC, 2020. DOI: https://doi.org/10.1016/j.jncc.2020.12.001.
[8]Zhang SW, Sun KX, Zheng RS, Zeng HM, Wang SM, Chen R, Wei WQ, He J.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5[J].JNCC, 2020. DOI: https://doi.org/10.1016/j.jncc.2020.12.001.
[9]Shum E, Li W, Bell J, et al.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the Female Asian Nonsmoker Screening Study (FANSS). 2023 WCLC. OA16.04.
[10]Lan Q, Hsiung CA, Matsuo K,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identifies new lung cancer susceptibility loci in never-smoking women in Asia[J]. Nat Genet. 2012 Dec;44(12):1330-5.
[11]Wang F, Tan F, Wu Z, et al. Lung cancer risk in non-smoking females with a familial history of cancer: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China[J]. J Natl Cancer Cent. 2021; 1(3): 108-114.
医学界肿瘤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红腾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