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靠谱配,2025年世医肿瘤论坛——肿瘤耐药与细胞死亡学术前沿研讨会在北京世纪坛医院住院一部五层报告厅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北京世纪坛医院院长张骞教授、美国圣约翰药学院陈哲生教授、国家中心副主任刘芝华教授、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张宏冰教授等国内外权威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肿瘤研究及治疗最新进展。
启幕:
聚焦肿瘤研究热点 共话肿瘤防治新挑战
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戴缤主持开幕式,重点介绍了医院历经百年的发展历程和“强专科、大综合”的建设目标与愿景。
院长张骞在致辞中强调了医院发展肿瘤强专科的决心和信心,向与会专家学者详细介绍了医院现有肿瘤学科布局和远景规划,并对肿瘤学科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
詹启敏院士应邀为本次会议致辞。詹启敏院士首先对北京世纪坛医院建院110周年表示衷心祝贺。詹院士指出,基于我国肿瘤新发病例数及肿瘤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的严峻现状,我国肿瘤防治工作仍面临巨大压力及挑战,肿瘤研究对推动临床诊疗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肿瘤耐药仍是肿瘤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与难点,针对肿瘤耐药开展深入研究和广泛合作具有深远意义。
洞见:
肿瘤耐药机制前沿解析
詹启敏院士:食管鳞癌的遗传变异与分子特征
作为特邀嘉宾,詹启敏院士以《食管鳞癌的遗传变异和分子特征》主旨报告开启学术交流篇章。詹院士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围绕我国高发的食管鳞癌进行的近20年的不懈探索,完成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开创性工作,包括独特的食管癌分子分型以及针对耐药靶点的新药研发,为难治性实体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和希望。
针对詹启敏院士的精彩讲座内容,与会专家与詹院士进行了深入讨论。报告结束后,詹启敏院士对青年医师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
陈哲生教授:克服肿瘤多重耐药性的策略靠谱配
美国圣约翰大学药学系肿瘤药理室主任陈哲生教授作为国际肿瘤耐药研究领域资深专家,进行了题为“Strategies to Overcome Drug Resistance in Cancer”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机制中关键分子的发现及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展示新型人工合成的药物在克服ABCB1介导的多重耐药方面的潜力,为肿瘤治疗提供新选择。同时,作为国际期刊《Drug Resistance Updates》(影响因子15.8,药学研究领域TOP5期刊)的主编,陈教授还为青年人才如何成功投稿高质量期刊提供了专业指导。
破局:
肿瘤耐药逆转新策略与新进展
刘芝华教授:三阴性乳腺癌免疫联合化疗反应机制探讨
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刘芝华教授作题为《三阴性乳腺癌免疫联合化疗药物反应机制》精彩报告,针对难治型三阴性乳腺癌,基础研究紧密结合临床,解析了免疫+化疗协同作用机制,为以三阴性乳腺癌为代表的难治性肿瘤的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方案的优化提供成功范例。
杨冬华教授:深挖天然产物攻克癌症多药耐药
美国纽约中医学院行政院长、圣约翰大学药学与健康科学学院杨冬华教授针对《天然产物攻克癌症多药耐药》进行报告,深入挖掘天然产物用于肿瘤治疗方面的潜力,为基于天然产物开发新型抗癌药物提供了有效指引。
孙强研究员:肝癌靶向治疗耐药新机制与新思考
军事医学研究院孙强研究员聚焦肝癌靶向治疗的耐药问题,针对《Extra-erythrocyte expression of hemoglobin confers sorafenib resistance 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进行报告,揭示了肿瘤细胞血红蛋白表达介导的肿瘤耐药,为肿瘤耐药研究拓展了新的策略和思路。
前沿:
肿瘤精准诊疗新探索靠谱配
张宏冰教授:肝癌靶向治疗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张宏冰教授针对《肝癌靶向治疗研究》进行大会报告,聚焦CTNNB1突变活化及TSC1/2-mTOR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为肝癌靶向药物的选择提供精准指导,推动肝癌精准治疗再升级。
彭吉润教授:胰腺癌DNA甲基化特征识别与无创诊断
北京世纪坛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彭吉润教授针对《胰腺癌DNA甲基化特征识别与无创诊断》,详细介绍了团队在胰腺癌DNA甲基化特征识别与无创诊断领域开展的工作,通过MCTA-seq方法分析鉴定肿瘤患者样本中cfDNA甲基化CpG位点标志物,助力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武爱文教授:结直肠癌根治与器官功能保留的思考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武爱文教授针对《结直肠癌根治与器官功能保留的思考》进行精彩报告,分享了团队10余年来在结直肠癌根治与器官功能保留领域进行的系列研究和深度思考,为结直肠癌器官保留提供了详实与专业的见解。
探新:
细胞死亡与肿瘤防治的新机制与新视角
黄红艳教授:异质性cell-in-cell结构与肿瘤防治
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黄红艳教授针对《异质性cell-in-cell结构与肿瘤防治》进行学术报告。研究显示,异质性cell-in-cell结构在肿瘤中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肝癌研究中揭示其介导的胞内杀伤是增强免疫杀伤的重要手段,补充了经典的胞外杀伤模式。
胡兴斌教授:红细胞程序性死亡及NLRP3参与机制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输血科胡兴斌教授作题为《红细胞程序性死亡及NLRP3参与机制》的精彩报告,揭示了红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该研究成果已于2025年5月发表于《细胞》(Cell,影响因子64.5)杂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梁德光研究员:磷脂生物合成通路与癌症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创新研究中心梁德光研究员针对“Exploiting Phospholipid Biosynthesis Pathways for Cancer Treatment”进行大会报告,聚焦脂代谢与铁死亡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有望为以激素受体为靶点的肿瘤内分泌治疗的疗效提升及逆转耐药提供新的策略。
总结与展望
会议尾声,三位大会主席——郭惠琴教授、孙强研究员和黄红艳教授总结发言。此次会议内容精彩纷呈,学术内容聚焦前沿热点、现场讨论交流充分热烈,为从事肿瘤临床诊疗和相关研究人员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作为北京世纪坛医院建院110周年学术献礼活动之一,此次研讨会彰显了医院对肿瘤研究的重视和科技兴院的坚定信心。未来,医院将持续以学术交流为纽带,推动肿瘤医学研究的创新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肿瘤防治目标贡献世医力量。
来源:肿瘤内科
作者:黄红艳 郭惠琴 王想迪
排版:李春慧
责编:李春慧 范晓 张洁
出品
北京世纪坛医院宣传中心
专栏入口
红腾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